【精选】春节的作文1500字4篇
在平平淡淡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中,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,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、说明文、应用文、议论文。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作文1500字4篇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1年三十和母亲通话,电话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、孩子的欢声,母亲的笑语,年味瞬间穿越而来。母亲说:"皓皓(我侄子,7岁。)在院里放炮,去集市上买年货,他只选炮,其他啥也不要。于是买了一大堆,就让他放个够吧,要不长大了想让人家放也不放了。"
就是啊,什么年龄玩什么,过去了就没那劲头了。不过我们小时候可没这待遇,那时候物质紧缺,放炮也要节约。
记忆最深的是在10岁以前,住大院子、土窑洞时,那些土得掉渣的"年",土墙、土地、木格窗里传递的温度一直保存到现在。
那些年,一过腊八,就开始收拾家了。先是清扫,里里外外,角角落落,细扫一遍。然后裱糊,整个窑洞的土墙上裱一层崭新的报纸,再贴上年画。最后糊窗,()一般用麻纸。后来就用父亲从太原带回来的工程绘图纸,白且细腻韧性好,不易被风吹破。糊完窗后贴上五颜六色的窗花,年就来了。
剪窗花是女孩子的游戏。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,分工合作,批量生产。每人拿一个不同式样,在油灯上熏出来的模子,垫上几层五颜六色的纸,线缝固定,照着模子掏下去,一出就是好几张。
最复杂的款式自然要让最手巧的姑娘去剪,我的任务通常最简单,好在没人嫌弃。剪完之后,自己先挑一个喜欢的颜色留下,其他的分给小伙伴,关系好的,会单独多送几张。欢蹦乱跳回家时,手里攥着的是喜悦,更是温情。那个曾经送我窗花的巧手姑娘,我清楚地记得她的模样,但名字已然忘记。
关于年画,印象最深的有三幅。一是两名女拖拉机手,背景是黄澄澄的麦田,满面春风,神气无比。二是天女散花,女神,洋洋洒洒。三是百鸟朝凤。我盯着这副画,可以看好久,我数过画上的鸟,也记得它们每一只的不同,甚至会在亲邻家看到不同版本的细微之别,但却不会讲出来,算是我在那个年代里隐秘的娱乐方式。
过年时,家里偶尔也会添置新物件,有一年母亲花了38元"巨款"买了一只条几,颜色花样都别致得很,可惜后来搬家时被人收走了。
新衣也会添,往往是骑着绿色自行车的邮差送来,父亲远在太原工作,过年常常回不来,但总会寄来东西。打开层层包裹,看着一件件崭新的衣服,有时还有动物饼干和飞机饼干。想象父亲买布料时的表情,找人去做的急切,回不了家的无奈,心中便五味杂陈。父亲后来退休,便回村里居住,无事是不去城里的,这是后话。
腊月二十三,除了吃糖瓜,定要杀鸡祭灶。灶台上设起香炉,用黄纸写上"灶君之神位"及"上天言好事 回宫降吉祥"字样,祭拜时嘴里要说"灶神爷上天,只说好,不说歹,金银财宝多带来。"这么隆重的事当然由哥哥来做,我在一旁看着,敬畏又好奇。
备年食是一等一的要事。一般腊月十六七的时候,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油炸食物。搓果、油托儿、油糕是必不可少的老三样。搓果有的地方叫撒子,用一根面搓成一大把下油锅炸;油托儿和小的油饼相似;油糕是用软小米混合大枣做成的,不包馅,切成小月牙形直接炸。然后是蒸馒头及蒸玉米面的豆包。这些都需要邀请关系好的村邻来一起做,算是一种仪式,是年终人际关系大总结。被邀者欣然前往,没被邀者则心生疑虑。
村里有一户人家,从来不邀请别人,也没人邀请他们,但书法极好,每逢过年,会给全村人写对联,他的后人仍与村邻格格不入。老人家如今已70大几,前些天,母亲来电话说,他们正在一起打牌,我大为诧异,问原因。母亲说,他大病了一场,外出看病回来后,和以前很不相同,话也多了,也愿意跟人来往了,大家也乐见其变,一点儿也不生疏,就像他从来没有离开过。
肉是稀缺的,通常人们都会以今年割了几斤肉来衡量年食的品质。买来的肥肉先要被榨一次油,油渣渣极香,但也只能有节制地吃几口。有一年,大舅除了猪肉竟然还买了一只猪头,我勇敢地表达了对猪耳朵的馋涎,大舅家虽然人口众多,但还是专程送了猪耳给我。
最爱吃的是年三十晚上的必备菜——"小炒",用白菜叶子、里脊肉混合炒成汤菜,清香不腻。母亲出生在大户人家,她小时候,她们白家每到年三十晚上就会炒一大盆"小炒",再摆上其余各种吃食,邀请村里的老人、当兵及外出归来的人到家里做客。
那时候没有电视机,三十晚上,通常是小炒配上红果酒,边吃边展望美好的愿望,直到拿上压岁钱,基本上就扛不住要睡了。
睡到正香时,会被摇醒,心里讨厌嘴上肢体自然都会反抗。这个节点往往是12点快到了,哥哥不厌其烦,耐心把我和弟弟叫醒。他准备好两根木棍,让我们各握一根,棍头挂一串长鞭,跑过去点着又快速折回,说:"握紧了,不要怕,有我呢~ 好了,就要响了,听着哦……"
作者介绍 张静晖,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、家庭治疗师、团体带领者,太原益尔心理研究所所长,公众微信平台《静晖心理》创办人,致力于探索心灵旅程,激发生命力量。
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2在位于北纬30.36°、东经117.28°的秋浦仙境大王洞的西南面,有一个神奇的小镇,叫牌楼镇;这个神奇的小镇,孕育了一个灵秀的村庄——济公村。每到春节,这里都会上演一幕幕舌尖上的好戏。
好戏一:山粉圆子
大年三十庆团圆。这第一道菜,必得圆圆满满。所以,农家主妇们喜欢将年 夜 饭的第一道菜定为山粉圆子。这不仅是因为它圆满,还因为它美味。这道菜说简单也简单,制作起来,总共只有那么几道工序;说难也难,新手做山粉圆子,不是做成了一锅糊,就是做成了一个硬邦邦的球,球里面满是白色的山粉粒子。
我的大姨是山粉圆子制作的高手。首先,她会做出一碗红烧肉,烧红烧肉的时候她将肥肉里面的油尽量熬出,然后,加入瘦肉、酱瓣和姜蒜。这时,锅里的肉油汪汪的,亮晶晶的,还不时做出“呼吸运动”,鼓出一些小泡泡,散发出猪肉的浓香,让人垂涎欲滴。大姨利用烧肉的间隙,和起了山粉。她把山粉倒在盆子里,边倒入现开的水,边用筷子搅拌,让水和山粉充分融合。这可是一道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序。如果开水多了,山粉少了,做出来的山粉圆子就会像一锅粥,夹不起,吃不上;如果开水少了,山粉多了,做出来的山粉圆子就会像个硬硬的石头,嚼不烂,咽不下。但是,我的大姨总是恰到好处地掌握了水和粉的.比例,做出的山粉软硬适中,呈现一种半透明的琥珀色,让人心旷神怡。这时,合成工序开始了。大姨用汤匙将和好的山粉舀入“咕嘟嘟”冒着气泡的红烧肉中,用大火煮开,再用小火慢煮上十分钟,好让山粉圆子入味,起锅时,会再撒些小葱蒜,味道便更上一层楼了。等一大盘子红烧山粉圆子上桌,吃一口,嚼劲绵软,滑爽异常;咂咂嘴,猪肉的浓香和山粉的清香汇合成的鲜香,充溢了你的口腔和鼻腔 ……此处隐藏1302个字……亮极。
正当我和堂妹玩爆竹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,从杭州回来的堂伯来,我和妹妹赶紧跑过去说:大伯,新年好!大伯说:看,我给你们带来的新年礼物,啊!原来是烟花和爆竹,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。我和妹妹迫不急待地把烟花摆在门前的道路中间,点燃引线,嗤、嗤、嗤的几声,天空盛开朵朵鲜花,又是几声清脆的爆裂声,漆黑的天空顿时变得一片通明,远处的高楼也依稀可辨,随着一朵朵璀璨的鲜花的盛开,顿时传来一阵阵惊喜的欢呼声;烟花在空中飞舞,光彩夺目,绚丽多姿,一会儿象孔雀开屏,一会儿象飞龙在天,一会象大鹏展翅,一会儿象银河飞瀑&&,好看极!
其中一种名叫降落伞的烟花,特别好玩,当点燃的引线烧完后,会从烟花的底部喷口喷出一团火花冲向天空,砰的一声,火花炸开,一个降落伞从空中飘下,我跑过去接住,看着这完好无损的降落伞,心想:如何把这降落伞再废物利用呢?如果在降落伞上再连着一个
鞭炮会怎么样呢?说动手就动手,我找来一些线和废纸,把鞭炮包在纸里,用线和降落伞连起来,然后跑到二楼的阳台上,点燃鞭炮后向下抛,只见鞭炮在空中随风慢悠悠地飘荡,突然,砰啪,鞭炮在空中炸响。
哈,太有意思!妹妹在楼下高兴得手舞足蹈,哥哥!太好玩,再来一个!。我不禁为自己发明的新玩法而兴奋不已。我想:不管干什么事,只要肯动脑筋,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。
除夕夜看春晚 一个字喜
在我和堂妹放完烟花爆竹后,大人们也已吃完年夜饭,我和爸爸妈妈回到自己家中,早早地打开电视坐到床上,准备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,妈妈在床头柜上摆满各种水果和零食。想到一边看春晚,一边吃零食的那种甜蜜的感觉,心里的那种兴奋啊,甭提!在我们的焦急等待中,春晚终于开始。
一个大型的舞蹈拉开晚会的序幕,表演者那优美、婀娜多姿的舞姿看得人眼花缭乱,让人赞叹不已!接下来还有几首歌曲,男女演员的婉转歌喉、悦耳动听。终于,我最喜欢的歌星周杰伦出场,他用独特的歌声演唱他自创的歌曲《兰亭序》,我还随着他的节奏在床上摆动起来,惹得妈妈怨声载道。赵本山、小沈阳等人表演的小品《同桌的你》让我们全家笑得合不拢嘴。
但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魔术《大变活鱼》,场上有一缸金鱼、一幅画和一个水族箱,魔术师先要让金鱼听他的话,我当时根本不相信,可是金鱼真的听他话,魔术师说什么,金鱼就做什么,太神奇!之后,他还说要把画上的金鱼变到鱼缸里,全场的观众都说不信,可是当魔术师说张开你的眼睛,不要眨眼时,画上的鱼居然动,慢慢地游进水缸里,天啊!这是真的吗?让人无法相信啊!我都怀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出问题,真是太厉害!魔术明明是假的,可是看上去却是那么的真实,这也许就是魔术的神奇之处。
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4过几天,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了,关于春节,有许多美好的记忆,每一片记忆,都似璀璨的珍珠,在内心深处闪耀,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,过着眼前的节日,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,交织成了美丽的、无穷的节日的韵味。
春节的灯,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。很小的时候,家里面还没有电灯,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。春节了,也是点油灯,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,是那种很大的、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,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。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,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,灌满油,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,挂在屋天棚的中间。天一黑,就把灯点亮,调的灯火大大的,照的满屋通明。从除夕到正月十五,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。在我童年的记忆中,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。
童年的春节,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,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,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。父亲的手很巧,每年的春节前,都要找来一些秸杆,用小刀削削刻刻,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,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(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),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。节日里,天一黑,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,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,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,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,即透亮又鲜艳,引得别人好生羡慕。
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,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,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。
春节贴年画,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。童年的春节,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,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,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。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,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,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,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,很喜欢这样的年画,不光可以看画儿,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,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。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,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,穿着花衣裳蓝裤子,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,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。小女孩儿细眉笑眼,脸蛋儿粉里透红,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。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,想变成画中的人,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,和自己成为小伙伴。
再大一点儿了,过春节也贴年画,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,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。
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,不再贴年画,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。
小时候在家过春节,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。除夕那天,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,挂在一面墙上,下面摆上供桌。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,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,把一面墙都照亮了;中间放上一个香炉,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,香烟袅袅升腾起来。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。供品都上母亲做的,有雪白的馒头,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;有切成大片的肉,摆成图案;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,有染成彩色的宽粉,嫩黄的鸡蛋饼……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,我在旁边看着出神,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,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,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。
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。中间一大幅,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,一男一女,年长而且很慈祥,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,各种姿态,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;两边是条幅,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。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,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、弟弟们会合,那时爷爷还在世,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。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,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。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,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,不能下跪的,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。
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,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,默默的拜望。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,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。按祖上的规矩,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,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,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。在先祖的眼里,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,不值得眷顾吧。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,在春节的时候,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。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,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,不想去破坏吧。
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,有的年代久远,有的就在眼前。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,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;一串串记忆,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,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。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