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“感”类作文来展开学生思路
1“感”类作文有利考生发挥创造性
北京市第13中学特级语文教师王大堃说,今年的高考作文应属于“感”类作文,学生可以围绕对诗句的理解充分展开联想,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化。他对这个题目给予了较高的评价,相比去年的《北京的符号》,他感觉今年的题目更活。
“高考作文就是一种限定之下的自由。”这是王大堃对历年高考作文的总评价。今年的题目,限定的内容是诗句本身,“自由的空间”是考生可以结合诗句自由发表感想。
由于受到文体限制少,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发表感想。比如“看不见”、“听无声”就可以联想到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关怀,如细雨一般,虽然湿衣,却难以看见。也可以结合现实,写在当代社会一方面要做,一方面也要说,要重视宣传甚至包装等。总之,这个题目给了考生一个相对自由的发挥空间,考生可以结合对两句诗的体会,谈出自己对人生、社会,包括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体会和感想。
“从今年的题目更可以看出,作文依靠压题或生搬硬套地‘宿构’是完全没有出路的。”王大堃强调。
2诗歌作文题突出“巧”“新”
首都师范大学《语文导报》前副总编辑张伯华对“春夜细雨”的评价是:有点“巧”、有点“新”。
张伯华说,利用诗歌来设计高考作文题,需要考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、文学鉴赏能力和哲学思辨能力。但如何从写景色的诗句出发,推导出寓意,再到作文的立意,这中间多转了几个弯。
这个选题可以联系到筹办北京奥运会过程中那些小人物的细小工作。“其实除了奥运会官员外,你默默地从地上捡起一张废纸、你参与排队活动、居委会的'老太太学英语、服务员的微笑……每个人的生活都在发生着变化。”张伯华说,这样的写作可以立意为:社会需要这样“听不见”、“看不见”的举止。
其实事不同理通,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诗句的理解,或者自己悟出道理,用一个故事来反映这个道理。
3文学性强难在实例类比
北京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范锦荣说,今年的语文作文题属于给材料作文。与去年《北京的符号》重视地域特点不同,今年的题目更突出文学特色。据介绍,这是北京自地方命题以来,首次在作文中采用诗歌作为材料内容,而回顾以往的高考,以诗歌作为材料的情况也并不多见。
范锦荣说,题中给出了有些人对这句诗几种不同的理解,这对于诗句而言实际是一种解释,而对于考生来说也是一种引导,这相当于已经给出了作文的思路。另外,这个题目在文体上的限制也较少,除了诗歌之外都可以写,因此考生在选择文体上比较灵活。
“从难易程度上讲,诗文本身的概括和理解并不是难点。”范锦荣说,相对而言,在理解的过程中,让学生把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,比如说“不为人知的寂寞”,类比成为比较实在的例子,就需要学生充分检索自己生活学习中所知的材料了,这对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些难度。
文档为doc格式